最近,「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红点奖的中国生意:一年全球2700个奖,收获上亿元》被大量媒体、知名大V转载,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众人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在这个一直备受争议的国际大奖身上。近些年,红点奖不仅因为烂大街引发了含金量不足的质疑,而且由于其中很多奖项被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包揽而被大家吐槽。
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之称的柳冠中,就曾指出,红点奖等纯粹是骗中国人钱!而早在2014年,锤子手机的罗永浩也曾公开表示,红点奖是中国家电企业最喜欢花钱买的一个奖,这个奖在工业设计圈是一个笑柄。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国人对红点奖趋之若鹜。
1一年2700个奖「红点奖」为何备受国人热捧?
首先简单介绍下一下这个奖。
红点奖,源自德国,在工业设计领域乃至整个设计行业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号称是“设计界的奥斯卡”。
德国媒体曾指出,红点奖的获奖率高达25%,而其中某些奖项超过一半的作品都来自中国。近几年,美的、格力、海尔、华为、小米、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都曾获得过红点奖,而且有多款产品获奖。
为什么红点奖饱受诟病还是仍旧受到国人如此热捧呢?
1、心理层面:国人具有强烈的“国际奖情结”
国人大多数都有“国际奖情结”,最典型的比如,奥斯卡、诺贝尔奖,每一年的颁奖典礼,大家总会格外关心国内有哪些作品、哪些人入围了、获奖了,如果没有,总会引发一拨人对于国内外实力差距对比的感叹。
长期以来的文化不自信,让国人始终没有完全跳脱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延伸到各个领域,都强烈的希望能得到国外对自身实力的肯定,比如好莱坞就洞察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在很多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往往就能赢得更多关注,取得更好的票房。
在其他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一些企业和个人“跑奖”、“要奖”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针对中国人的评奖。
红点奖一直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刚好迎合了国人的“国际大奖情结”,获得这样的大奖,拿着这样的名号,不仅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也满足了很多品牌商的虚荣心。
而红点奖后期经过商业化运作,沦为圈钱的工具,其中有些奖项的评选门槛很低,可以说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一样,只要交钱就被准入,由此也逐渐成为中国品牌们追逐的对象。
2、价值层面:用专业奖项为自己的品牌镀金
好的设计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也需要专业的评奖来肯定其价值,获奖当然是锦上添花的好事,谁也不会拒绝。不可否认,红点奖、IF 奖作为行业内标杆奖项,仍旧存在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能获奖就代表产品和品牌具有突出的优势。
红点奖之所以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红点奖历史悠久,其标识长期以来都被证明是杰出设计的符号,获得红点奖就能使用这个标识,打着这个旗号理直气壮的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增值。
红点奖常被中国商家用来作为卖点
尽管红点奖泛滥,但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大众普遍对红点奖缺乏更深刻具体的认知,可能只知道“设计界的奥斯卡”的名头就完事儿了,人们搞不清这个奖哪些项目有真正的含金量,也无暇去分析,外行的人不明觉厉,还是会为此买单。
企业花钱买一个奖为自己的品牌镀金,不仅带来可观的收益,而且轻松提升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大家自然会趋之若鹜。
3、社会层面:市场和国内政策抬高了红点奖地位
在设计界,很多中国的设计公司以获得该奖为荣,并把最后完成的作品是否有机会赢得该奖作为评价标准。
除了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国内的政策也在助推国人对红点奖的热情,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红点奖获得者会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鼓励,某些大奖的奖金数目竟高达50万,也无怪乎中国企业会想方设法的拿奖了!
另外,某些地方政府还为办这种奖项的私人企业给予经费、场所等特殊待遇的支持,总之,企业和政府的态度进一步抬高了红点奖的地位。
2「红点奖」泛滥背后:品牌致力于披上“国际化”外衣
在中国,重名头轻实质的消费心理由来已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人大多数始终存在着刻板印象,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品牌就是比国内的好,就比如说代购的存在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前提下,品牌营销自然也会比较格外注重“国际化”,仿佛只要在宣传中弄一些高大上的噱头,就能提升品牌档次,给消费者灌输一种品牌“走向国际”的感觉。就像很多微商花钱找奥巴马合影一个道理, 无非就是用“国际”二字为企业形象贴牌。
而事实是,红点奖只要钱给到位,不仅能评奖获奖,还能包推广宣传一条龙服务,这对于买奖的企业来说,简直稳赚不亏,国内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代理申报红点奖的中间商,红点奖在某种程度上几乎与广告平台无异。
就像「南方周末」在文章中指出的一样,对于德国红点机构和申报者双方来说,其实是各有所需,红点机构需要众多申报者来继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而申报者则需要这个奖项为自己营销。
两者互相借势赋能,更像是品牌跨界合作,商业化运作成熟之后,形成了一种商业默契,只要还有市场,消费者还愿意为此买单,哪怕再多吐槽,它就还会一直存在。
但是,我们说,过度炒作式营销赢得了一时的关注,却难免透支了未来的品牌价值上升潜力。“国际化的外衣”也只是一件暂时的皮囊而已,消费者暂时看不清真相,但是时间会带来答案。
3如何正确看待过度商业化的「红点奖」
一直以来,我们吐槽红点奖的关键词无非就是这几个,“含金量低”“过度商业化”“骗中国人的钱”,那么,对于品牌来说,该如何理性的看待这个奖项呢?
1、客观看待红点奖:有争议,也有可取之处
红点奖存在的时间很长,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变的过度商业化的奖项,其实我们不需要去排斥它,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迎合它。既然是市场规范下的商业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宜简单的用”欺骗”给这个奖盖章定性。
一方面,这个奖项确实在业内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只是由于在中国市场被过度神话和追捧,造成了形象翻车,再加上媒体大肆报道,因此造成了大众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营销圈内外信息不对称的锅。
但其实,红点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一些小奖是给钱就能参展,但里面有些奖项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譬如红点”最佳设计奖”(best of best)依然是只颁给世界上最好的几款产品,只有1.1%的参赛产品能够脱颖而出。
过度商业化导致红点机构的部分骚操作泛化成整体的负面印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红点奖或者类似的大奖,无论是一味的追捧还是批评都是不合适的。
比如锤子手机的罗永浩2014年在自家的品牌发布会上公开嘲笑红点奖,但锤子Smartisan T1手机2015年得了iF奖,后又被爆出锤子科技是iF金牌赞助商,罗永浩立马跳出来为自己当初抨击红点奖(同时内涵友商)的言论解释一番,“红点奖主办方确实赚了钱,但标准还是严苛的” 。
这种前后不一的双标言论不仅打了自己的脸,而且还败了大众对其个人和品牌的好感。Smartisan T1虽有IF金奖这么高的荣誉,但并未给老罗带去太多产品本身的口碑,相反一直伴随着锤子手机的争议。
另外一方面,国人对其一味的热捧确实助长了红点奖泛滥,其含金量以及奖项权威都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也是红点奖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颁奖机构固有的悖论。红点奖正是在商业性和客观公正性之间失去了平衡,愈来愈倒向商业性,才会失去了一个奖项基本的品牌公信力。
综合的来说,我们不能否认红点奖对全球设计行业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品牌及中国设计的积极作用,但在心态上,国内品牌商们必须保持更加的冷静和克制。品牌确实有期待获得第三方机构认可的需求,但那是基于品牌整体的战略诉求,没必要为了获奖去设计产品,本末倒置。
2、打造好产品,用实力说话
花香蝶自来。最好的营销就是拿出产品说话,哪怕是红点奖这样商业化严重的国际大奖,奖项的含金量也分三六九等,红点的”最佳设计奖”只颁给百里挑一最好的那些产品。
而其他的小奖,你可以花钱买奖,别人也可以买,最后的结果是,你的产品淹没在泛滥成灾的红点奖中,毫无价值可言。试问一下,那些多如牛毛的获奖作品,现在都怎么样了?
其实,雷军经常在微博上宣传自己的小米产品又获得了哪些国际大奖,其中就有红点奖,美国IDEA工业设计奖等等,我们想一想,难道消费者是因为小米获了奖才会去买它的吗?显然不是,是小米一开始便获得了消费者广泛的认可,消费者本来就信任它才会买它,奖项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
事实上,又有多少消费者在实际购买产品的时候,真正关心过红点奖的含金量呢,作为一个设计类的奖项,可能更关注的是产品的颜值,设计上的亮点,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特别偏好于颜值,看这个奖下单是完全没问题的,但除了颜值,更重要的是什么,大家其实心里有数。
3、打破品牌不自信的焦虑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红点奖其实在德国已经没了市场,但是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说到底,还是我们对自己文化不自信导致的结果。就和国内三流乐团,在空无一人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走个过场,镀下金回来大肆宣传的行为没太大区别。
营销,就是营销人性的弱点,而红点奖就是洞察了国人的种种心理弱点,才能在中国混的风生水起。
今天中国的设计界将“国际化”变成了“好设计”的代名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创作“获奖”作品来证明中国设计的崛起。但实际上,却默许很多烂设计或者坏设计的存在。
而红点奖被国内企业和个人过度的推崇,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中国设计领域的话语权被外国人占据,中国设计评价体系将由这类评奖结果主导。
试问一下,难道只有得了红点奖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吗?中国人红点奖拿的多,就能说明中国设计引领世界了吗?
就如柳冠中教授指出,抛开这些国际大奖,其实,我们国内的一些奖项同样值得设计师们关注和追捧,譬如红星奖,广东省长杯,浙江省长杯,等等,我们需要走出文化不自信,去支持、引领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努力建设属于中国的奖项公信力。
4总 结
奖项的基础是公信力,评奖本来是对品牌的肯定,严格来说,必须和资本划清界限,但是现在却变了味儿。
不可否认,红点奖确实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国际舞台,也拓宽了国际视野,但当下的红点奖,更像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广告服务商,打着评奖的幌子,为自己“招商引资”。
红点奖被国人热捧,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对它的认识不清晰、不全面,而国产品牌更像是一个浮躁的背后推手,和红点奖联手合作,互相借势营销,为自己披上“国际化”的外衣。
然而,随着红点奖频繁曝光,含金量越来越低,消费者也越来越清楚这个奖项的真面目,以至于只要和红点奖挂钩,反而为品牌形象减分,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回归产品和品牌本身,才是王道。真正能够让企业和品牌走的长远的,是基于品牌自信的产品创造。
众人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在这个一直备受争议的国际大奖身上。近些年,红点奖不仅因为烂大街引发了含金量不足的质疑,而且由于其中很多奖项被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包揽而被大家吐槽。
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之称的柳冠中,就曾指出,红点奖等纯粹是骗中国人钱!而早在2014年,锤子手机的罗永浩也曾公开表示,红点奖是中国家电企业最喜欢花钱买的一个奖,这个奖在工业设计圈是一个笑柄。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国人对红点奖趋之若鹜。
1一年2700个奖「红点奖」为何备受国人热捧?
首先简单介绍下一下这个奖。
红点奖,源自德国,在工业设计领域乃至整个设计行业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号称是“设计界的奥斯卡”。
德国媒体曾指出,红点奖的获奖率高达25%,而其中某些奖项超过一半的作品都来自中国。近几年,美的、格力、海尔、华为、小米、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都曾获得过红点奖,而且有多款产品获奖。
为什么红点奖饱受诟病还是仍旧受到国人如此热捧呢?
1、心理层面:国人具有强烈的“国际奖情结”
国人大多数都有“国际奖情结”,最典型的比如,奥斯卡、诺贝尔奖,每一年的颁奖典礼,大家总会格外关心国内有哪些作品、哪些人入围了、获奖了,如果没有,总会引发一拨人对于国内外实力差距对比的感叹。
长期以来的文化不自信,让国人始终没有完全跳脱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延伸到各个领域,都强烈的希望能得到国外对自身实力的肯定,比如好莱坞就洞察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在很多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往往就能赢得更多关注,取得更好的票房。
在其他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一些企业和个人“跑奖”、“要奖”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针对中国人的评奖。
红点奖一直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刚好迎合了国人的“国际大奖情结”,获得这样的大奖,拿着这样的名号,不仅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也满足了很多品牌商的虚荣心。
而红点奖后期经过商业化运作,沦为圈钱的工具,其中有些奖项的评选门槛很低,可以说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一样,只要交钱就被准入,由此也逐渐成为中国品牌们追逐的对象。
2、价值层面:用专业奖项为自己的品牌镀金
好的设计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也需要专业的评奖来肯定其价值,获奖当然是锦上添花的好事,谁也不会拒绝。不可否认,红点奖、IF 奖作为行业内标杆奖项,仍旧存在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能获奖就代表产品和品牌具有突出的优势。
红点奖之所以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红点奖历史悠久,其标识长期以来都被证明是杰出设计的符号,获得红点奖就能使用这个标识,打着这个旗号理直气壮的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增值。
红点奖常被中国商家用来作为卖点
尽管红点奖泛滥,但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大众普遍对红点奖缺乏更深刻具体的认知,可能只知道“设计界的奥斯卡”的名头就完事儿了,人们搞不清这个奖哪些项目有真正的含金量,也无暇去分析,外行的人不明觉厉,还是会为此买单。
企业花钱买一个奖为自己的品牌镀金,不仅带来可观的收益,而且轻松提升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大家自然会趋之若鹜。
3、社会层面:市场和国内政策抬高了红点奖地位
在设计界,很多中国的设计公司以获得该奖为荣,并把最后完成的作品是否有机会赢得该奖作为评价标准。
除了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国内的政策也在助推国人对红点奖的热情,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红点奖获得者会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鼓励,某些大奖的奖金数目竟高达50万,也无怪乎中国企业会想方设法的拿奖了!
另外,某些地方政府还为办这种奖项的私人企业给予经费、场所等特殊待遇的支持,总之,企业和政府的态度进一步抬高了红点奖的地位。
2「红点奖」泛滥背后:品牌致力于披上“国际化”外衣
在中国,重名头轻实质的消费心理由来已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人大多数始终存在着刻板印象,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品牌就是比国内的好,就比如说代购的存在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前提下,品牌营销自然也会比较格外注重“国际化”,仿佛只要在宣传中弄一些高大上的噱头,就能提升品牌档次,给消费者灌输一种品牌“走向国际”的感觉。就像很多微商花钱找奥巴马合影一个道理, 无非就是用“国际”二字为企业形象贴牌。
而事实是,红点奖只要钱给到位,不仅能评奖获奖,还能包推广宣传一条龙服务,这对于买奖的企业来说,简直稳赚不亏,国内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代理申报红点奖的中间商,红点奖在某种程度上几乎与广告平台无异。
就像「南方周末」在文章中指出的一样,对于德国红点机构和申报者双方来说,其实是各有所需,红点机构需要众多申报者来继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而申报者则需要这个奖项为自己营销。
两者互相借势赋能,更像是品牌跨界合作,商业化运作成熟之后,形成了一种商业默契,只要还有市场,消费者还愿意为此买单,哪怕再多吐槽,它就还会一直存在。
但是,我们说,过度炒作式营销赢得了一时的关注,却难免透支了未来的品牌价值上升潜力。“国际化的外衣”也只是一件暂时的皮囊而已,消费者暂时看不清真相,但是时间会带来答案。
3如何正确看待过度商业化的「红点奖」
一直以来,我们吐槽红点奖的关键词无非就是这几个,“含金量低”“过度商业化”“骗中国人的钱”,那么,对于品牌来说,该如何理性的看待这个奖项呢?
1、客观看待红点奖:有争议,也有可取之处
红点奖存在的时间很长,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变的过度商业化的奖项,其实我们不需要去排斥它,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迎合它。既然是市场规范下的商业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宜简单的用”欺骗”给这个奖盖章定性。
一方面,这个奖项确实在业内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只是由于在中国市场被过度神话和追捧,造成了形象翻车,再加上媒体大肆报道,因此造成了大众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营销圈内外信息不对称的锅。
但其实,红点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一些小奖是给钱就能参展,但里面有些奖项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譬如红点”最佳设计奖”(best of best)依然是只颁给世界上最好的几款产品,只有1.1%的参赛产品能够脱颖而出。
过度商业化导致红点机构的部分骚操作泛化成整体的负面印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红点奖或者类似的大奖,无论是一味的追捧还是批评都是不合适的。
比如锤子手机的罗永浩2014年在自家的品牌发布会上公开嘲笑红点奖,但锤子Smartisan T1手机2015年得了iF奖,后又被爆出锤子科技是iF金牌赞助商,罗永浩立马跳出来为自己当初抨击红点奖(同时内涵友商)的言论解释一番,“红点奖主办方确实赚了钱,但标准还是严苛的” 。
这种前后不一的双标言论不仅打了自己的脸,而且还败了大众对其个人和品牌的好感。Smartisan T1虽有IF金奖这么高的荣誉,但并未给老罗带去太多产品本身的口碑,相反一直伴随着锤子手机的争议。
另外一方面,国人对其一味的热捧确实助长了红点奖泛滥,其含金量以及奖项权威都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也是红点奖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颁奖机构固有的悖论。红点奖正是在商业性和客观公正性之间失去了平衡,愈来愈倒向商业性,才会失去了一个奖项基本的品牌公信力。
综合的来说,我们不能否认红点奖对全球设计行业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品牌及中国设计的积极作用,但在心态上,国内品牌商们必须保持更加的冷静和克制。品牌确实有期待获得第三方机构认可的需求,但那是基于品牌整体的战略诉求,没必要为了获奖去设计产品,本末倒置。
2、打造好产品,用实力说话
花香蝶自来。最好的营销就是拿出产品说话,哪怕是红点奖这样商业化严重的国际大奖,奖项的含金量也分三六九等,红点的”最佳设计奖”只颁给百里挑一最好的那些产品。
而其他的小奖,你可以花钱买奖,别人也可以买,最后的结果是,你的产品淹没在泛滥成灾的红点奖中,毫无价值可言。试问一下,那些多如牛毛的获奖作品,现在都怎么样了?
其实,雷军经常在微博上宣传自己的小米产品又获得了哪些国际大奖,其中就有红点奖,美国IDEA工业设计奖等等,我们想一想,难道消费者是因为小米获了奖才会去买它的吗?显然不是,是小米一开始便获得了消费者广泛的认可,消费者本来就信任它才会买它,奖项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
事实上,又有多少消费者在实际购买产品的时候,真正关心过红点奖的含金量呢,作为一个设计类的奖项,可能更关注的是产品的颜值,设计上的亮点,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特别偏好于颜值,看这个奖下单是完全没问题的,但除了颜值,更重要的是什么,大家其实心里有数。
3、打破品牌不自信的焦虑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红点奖其实在德国已经没了市场,但是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说到底,还是我们对自己文化不自信导致的结果。就和国内三流乐团,在空无一人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走个过场,镀下金回来大肆宣传的行为没太大区别。
营销,就是营销人性的弱点,而红点奖就是洞察了国人的种种心理弱点,才能在中国混的风生水起。
今天中国的设计界将“国际化”变成了“好设计”的代名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创作“获奖”作品来证明中国设计的崛起。但实际上,却默许很多烂设计或者坏设计的存在。
而红点奖被国内企业和个人过度的推崇,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中国设计领域的话语权被外国人占据,中国设计评价体系将由这类评奖结果主导。
试问一下,难道只有得了红点奖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吗?中国人红点奖拿的多,就能说明中国设计引领世界了吗?
就如柳冠中教授指出,抛开这些国际大奖,其实,我们国内的一些奖项同样值得设计师们关注和追捧,譬如红星奖,广东省长杯,浙江省长杯,等等,我们需要走出文化不自信,去支持、引领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努力建设属于中国的奖项公信力。
4总 结
奖项的基础是公信力,评奖本来是对品牌的肯定,严格来说,必须和资本划清界限,但是现在却变了味儿。
不可否认,红点奖确实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国际舞台,也拓宽了国际视野,但当下的红点奖,更像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广告服务商,打着评奖的幌子,为自己“招商引资”。
红点奖被国人热捧,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对它的认识不清晰、不全面,而国产品牌更像是一个浮躁的背后推手,和红点奖联手合作,互相借势营销,为自己披上“国际化”的外衣。
然而,随着红点奖频繁曝光,含金量越来越低,消费者也越来越清楚这个奖项的真面目,以至于只要和红点奖挂钩,反而为品牌形象减分,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回归产品和品牌本身,才是王道。真正能够让企业和品牌走的长远的,是基于品牌自信的产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