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找对象?是游戏不好玩,还是手机没电了?”—— 这句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调侃段子,很好的折射出了中国年轻人对于“单身”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近年来,中国单身社会的形态已初现端倪。人口调查机构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已经超过 2.6 亿,其中 80% 男性为被动单身,而女性大多属于主动选择,性别数量差距在 4000 万人左右。
数以亿计的单身人士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因如此,“单身经济” 逐渐成为了商业风口,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拥抱 “单身主义”。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文娱宠乐,所有人都盯上了单身群体,除了爱情。
单身人士的消费观:社交、悦己、寻求慰藉
“单身经济”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 2001 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首次提出,只是当时他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麦卡锡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顾客。需要指出的是,单身贵族们的消费结构与传统家庭的消费结构有非常大的不同。
根据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慈浩的观点,由于没有家庭的负担,单身人群的储蓄倾向要明显低于非单身人群,边际消费倾向却要远高于非单身人群。而单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领和中产人群中,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费顾虑较弱外,物质上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于是,种种因素的叠加,让单身经济开始兴起。
种种迹象表明,单身人群规模的扩张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具备共通特征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消费升级大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洞悉并掌握这一群体的消费偏好与趋势,就能在单身经济市场中抢占先机。
消费休闲化
数据显示,52% 的单身消费者出于方便省时的动机消费,高于非单身的 39%,便利店购物人群单身占比从 2018 年的 30% 增长至 2019 年的 39%。从线上消费方面来看,便利成为单身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的重要因素。其中,97% 的单身消费者会选择网购,62% 的单身人士更倾向于点外卖。而爱网购的单身人群更容易受到 KO L的影响,这一占比达 48%。
单身群体的一大特征便是可支配时间较多,更乐于将时间用在满足其休闲化需求的消费上,尤其是娱乐性消费和饮食性消费。相对于非单身人群来说,他们对网络上的娱乐活动更具依赖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娱乐活动就是网络游戏。大数据显示,在较为活跃的网游玩家中,约 75% 的人是 “单身狗”,由此可见一斑。
研究还发现,11% 的单身者通常会在晚上十一点到深夜进行娱乐活动,而非单身者仅为 6%。同时,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 60% 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空间,在深夜网购或点外卖的单身消费者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夜经济繁荣。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单身群体常常积极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化、互动化社交,增进沟通频率,扩大交流群体;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健身进补等方式来增强社交魅力。相比已婚人群,单身人群的消费行为更加感性化,对价格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
报告还显示,42% 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高于非单身者消费者 27% 的占比。未来一年,75% 的单身消费者计划购买衣服,明显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65%,其中 35% 的单身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品质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衣服,而非单身消费者中仅有 25% 有同样选择;在未来一年计划购买个人电子产品的单身消费者占比为 41% ,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8%),其中 50% 的单身人群愿意购买品质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电子产品,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43%。
单身人士不但对休闲性消费颇为青睐,还乐于将情感寄托在虚拟世界中。而时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与软硬件性能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单身一族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大幅度增加,且手机付费比例也在显著提高。
此外,由于人们付费习惯的逐渐养成,小说、漫画、音乐、视频等内容购买服务会继续兴起,内容服务商大有可为,一些优质直播网站与兼具社交属性的付费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商业价值将会凸显。
心灵层面的陪伴需求
同时,单身人群花钱为寻找安慰,将情感转移到爱宠身上。尼尔森数据显示,40% 的养宠人群为 85/90 后,养宠人群中有 57% 为未婚,宠物经济成为单身消费的代表。单身人群对陪伴的渴求可能会进一步利好宠物行业。“招猫逗狗” 不但可以解决单身人士的 “孤单寂寞冷”,而且其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同样会起到较好的助力作用。另外,能陪伴的还包括亲朋好友,因此,同线下朋友聚会场景相关的种种消费品也极有可能会持续受益。
个性化需求
如果将庞大的单身群体加以细分,便可发现不同类别的人士,其偏好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商家可以以此为参考,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数据显示,单身人群对生活和自我期望会更高。22% 的单身消费者期望未来一年中利用时间去读书,18% 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 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13%、11%和 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 16% 和 14% 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
另外,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单身消费者普遍青睐电影电视剧、旅行、运动健身。分性别来看,单身男性对健身、科技和音乐的兴趣浓厚;单身女性则更偏好护肤、时尚潮流和健身等领域。
抓住女性就能抓住单身经济的命脉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的许多热点问题引发广泛讨论,“离婚冷静期” 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表示 “离婚越来越难,不敢结婚了”,这很大一部分是女人。热议集中反映中国女性的自我审视和觉醒。经济独立是婚姻关系里,女生能说 “不” 的最大底气。
近有经济学家预测,2020 年疫情结束后会迎来大众的报复性消费,不过实际情况是报复性消费迟迟未倒,而报复性离婚成为不速之客。
和 “剩男” 多是被动单身不同,“剩女”、“离婚女性” 多为个人选择。中国的独立女性人数在快速增长,她们和父母辈完全不同,普遍属于高知高收入人群,能存钱能买房,养老无忧,她们崇尚高品质的生活。在这些通过法院打离婚官司的夫妻中,73.40% 的案件原告的性别为女性。这也反映了,在中国社会女性地位越来越高,经济更加独立,甚至很多女性收入高出男性不少。因此女性早已不再依附于男性,更加注重婚姻质量,对于自己认为不合适的婚姻,不愿将就。
刘敏涛最近以她的表情管理一下子霸屏微博热搜,网友称她的眼里透露出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和四分漫不经心,王之蔑视 slay 全场。另外,身材管理比表情管理还要绝。如今的刘敏涛从七年前离婚到如今走向事业高峰,代表了当代女性的一种自由、自我思考和反叛精神。放弃退休待遇辞职的深圳高级教师熊芳芳表示,不能够承受 “死气沉沉的生活”,也不能忍受自己“死气沉沉的生命状态”。看到 44 岁的演员刘敏涛在舞台上穿着一袭火红色的露肩长裙,表情投入地唱着歌,48 岁的熊芳芳说这一幕打破了她对中年女性的想象,“我也可以有活力,我也可以放飞自我”。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把你带到哪里去,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不要浪费力气抱怨,MAKE A CHANGE (做出改变)。” 移民纽约十余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行业从业者 Hanna 说:”我受够了,一个人带小孩生活,可能比跟他住一起更好,我鼓起勇气跟妈妈说了我要离婚的事。离婚不该是女生人生惋惜的标签,我很开心我终于克服了所有心理障碍,迈出了这一步。因为疫情,民政署、移民局等都关闭了,这段时间如果有人结婚,可以通过网上办理业务,但是离婚却要等待。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我的决定。”
越是在关键的时期,头部品牌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它承载了消费者的高期待,一举一动都在向公众传递信息。就像 SK-II 曾拍过的励志短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借势营销释放出单身女性被压抑的自由,帮她们说出想说的话。
随着单身群体的不断壮大,单身经济将为品牌商和零售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国单身社会的形态已初现端倪。人口调查机构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已经超过 2.6 亿,其中 80% 男性为被动单身,而女性大多属于主动选择,性别数量差距在 4000 万人左右。
数以亿计的单身人士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因如此,“单身经济” 逐渐成为了商业风口,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拥抱 “单身主义”。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文娱宠乐,所有人都盯上了单身群体,除了爱情。
单身人士的消费观:社交、悦己、寻求慰藉
“单身经济”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 2001 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首次提出,只是当时他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麦卡锡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顾客。需要指出的是,单身贵族们的消费结构与传统家庭的消费结构有非常大的不同。
根据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慈浩的观点,由于没有家庭的负担,单身人群的储蓄倾向要明显低于非单身人群,边际消费倾向却要远高于非单身人群。而单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领和中产人群中,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费顾虑较弱外,物质上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于是,种种因素的叠加,让单身经济开始兴起。
种种迹象表明,单身人群规模的扩张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具备共通特征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消费升级大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洞悉并掌握这一群体的消费偏好与趋势,就能在单身经济市场中抢占先机。
消费休闲化
数据显示,52% 的单身消费者出于方便省时的动机消费,高于非单身的 39%,便利店购物人群单身占比从 2018 年的 30% 增长至 2019 年的 39%。从线上消费方面来看,便利成为单身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的重要因素。其中,97% 的单身消费者会选择网购,62% 的单身人士更倾向于点外卖。而爱网购的单身人群更容易受到 KO L的影响,这一占比达 48%。
单身群体的一大特征便是可支配时间较多,更乐于将时间用在满足其休闲化需求的消费上,尤其是娱乐性消费和饮食性消费。相对于非单身人群来说,他们对网络上的娱乐活动更具依赖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娱乐活动就是网络游戏。大数据显示,在较为活跃的网游玩家中,约 75% 的人是 “单身狗”,由此可见一斑。
研究还发现,11% 的单身者通常会在晚上十一点到深夜进行娱乐活动,而非单身者仅为 6%。同时,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 60% 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空间,在深夜网购或点外卖的单身消费者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夜经济繁荣。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单身群体常常积极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化、互动化社交,增进沟通频率,扩大交流群体;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健身进补等方式来增强社交魅力。相比已婚人群,单身人群的消费行为更加感性化,对价格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
报告还显示,42% 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高于非单身者消费者 27% 的占比。未来一年,75% 的单身消费者计划购买衣服,明显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65%,其中 35% 的单身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品质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衣服,而非单身消费者中仅有 25% 有同样选择;在未来一年计划购买个人电子产品的单身消费者占比为 41% ,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8%),其中 50% 的单身人群愿意购买品质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电子产品,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43%。
单身人士不但对休闲性消费颇为青睐,还乐于将情感寄托在虚拟世界中。而时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与软硬件性能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单身一族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大幅度增加,且手机付费比例也在显著提高。
此外,由于人们付费习惯的逐渐养成,小说、漫画、音乐、视频等内容购买服务会继续兴起,内容服务商大有可为,一些优质直播网站与兼具社交属性的付费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商业价值将会凸显。
心灵层面的陪伴需求
同时,单身人群花钱为寻找安慰,将情感转移到爱宠身上。尼尔森数据显示,40% 的养宠人群为 85/90 后,养宠人群中有 57% 为未婚,宠物经济成为单身消费的代表。单身人群对陪伴的渴求可能会进一步利好宠物行业。“招猫逗狗” 不但可以解决单身人士的 “孤单寂寞冷”,而且其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同样会起到较好的助力作用。另外,能陪伴的还包括亲朋好友,因此,同线下朋友聚会场景相关的种种消费品也极有可能会持续受益。
个性化需求
如果将庞大的单身群体加以细分,便可发现不同类别的人士,其偏好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商家可以以此为参考,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数据显示,单身人群对生活和自我期望会更高。22% 的单身消费者期望未来一年中利用时间去读书,18% 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 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 13%、11%和 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 16% 和 14% 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
另外,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单身消费者普遍青睐电影电视剧、旅行、运动健身。分性别来看,单身男性对健身、科技和音乐的兴趣浓厚;单身女性则更偏好护肤、时尚潮流和健身等领域。
抓住女性就能抓住单身经济的命脉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的许多热点问题引发广泛讨论,“离婚冷静期” 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表示 “离婚越来越难,不敢结婚了”,这很大一部分是女人。热议集中反映中国女性的自我审视和觉醒。经济独立是婚姻关系里,女生能说 “不” 的最大底气。
近有经济学家预测,2020 年疫情结束后会迎来大众的报复性消费,不过实际情况是报复性消费迟迟未倒,而报复性离婚成为不速之客。
和 “剩男” 多是被动单身不同,“剩女”、“离婚女性” 多为个人选择。中国的独立女性人数在快速增长,她们和父母辈完全不同,普遍属于高知高收入人群,能存钱能买房,养老无忧,她们崇尚高品质的生活。在这些通过法院打离婚官司的夫妻中,73.40% 的案件原告的性别为女性。这也反映了,在中国社会女性地位越来越高,经济更加独立,甚至很多女性收入高出男性不少。因此女性早已不再依附于男性,更加注重婚姻质量,对于自己认为不合适的婚姻,不愿将就。
刘敏涛最近以她的表情管理一下子霸屏微博热搜,网友称她的眼里透露出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和四分漫不经心,王之蔑视 slay 全场。另外,身材管理比表情管理还要绝。如今的刘敏涛从七年前离婚到如今走向事业高峰,代表了当代女性的一种自由、自我思考和反叛精神。放弃退休待遇辞职的深圳高级教师熊芳芳表示,不能够承受 “死气沉沉的生活”,也不能忍受自己“死气沉沉的生命状态”。看到 44 岁的演员刘敏涛在舞台上穿着一袭火红色的露肩长裙,表情投入地唱着歌,48 岁的熊芳芳说这一幕打破了她对中年女性的想象,“我也可以有活力,我也可以放飞自我”。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把你带到哪里去,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不要浪费力气抱怨,MAKE A CHANGE (做出改变)。” 移民纽约十余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行业从业者 Hanna 说:”我受够了,一个人带小孩生活,可能比跟他住一起更好,我鼓起勇气跟妈妈说了我要离婚的事。离婚不该是女生人生惋惜的标签,我很开心我终于克服了所有心理障碍,迈出了这一步。因为疫情,民政署、移民局等都关闭了,这段时间如果有人结婚,可以通过网上办理业务,但是离婚却要等待。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我的决定。”
越是在关键的时期,头部品牌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它承载了消费者的高期待,一举一动都在向公众传递信息。就像 SK-II 曾拍过的励志短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借势营销释放出单身女性被压抑的自由,帮她们说出想说的话。
随着单身群体的不断壮大,单身经济将为品牌商和零售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