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数据显示,中国烘焙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多年来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

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烘焙业是否孕育出了与之匹配的本土品牌?市场呈现了什么特点?品牌全国化布局的难点又在哪里?

近日,笔者采访了深圳市焙烤食品制造行业协会会长张游龙,围绕烘焙行业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销售与市场:近几年,国内烘焙行业发展迅猛,新旧品牌激烈厮杀,产品创新花样频出,是否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

张游龙:虽然国内烘焙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从全球视角看,仍处于起步期,核心原因在于,中国烘焙业主要模仿学习欧美日,本土化进程缓慢,尚处于摸索期。

中国市场有自己固有的消费特点,西方烘焙产品、技术等引进时,需要结合国人口味偏好,进行技术、产品创新,让产品更加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有目共睹的是,烘焙行业这些年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围绕国人消费特点和习惯的创新探索空间依然很大,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烘焙本土化,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业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日本平均7000人一家烘焙店,韩国9000人,中国则是15万人。显而易见,相比日韩,中国烘焙市场的密度和成熟度差距明显。所以,从产品创新和市场空间两个层面看,国内烘焙行业未来的路还很长。

销售与市场:本土化创新实践就是本土烘焙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短时间破局难度大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游龙:本土化创新实践难点在于,能否抓住目标消费者需求并做出及时响应。目前,烘焙行业业态有三种:一是“前店后场”的街头终端店,这一类业态相对独立,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但是单店成本高,营收天花板低。二是商超自营店,生态构成相对复杂,既可如街头终端店承担产销全链路,亦可与后端加工厂合作,构成“前店后厂”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商超流量的天花板也决定了商超自营烘焙店的营收天花板。新消费形态下,通过 C2M反向定制,这一天花板可以推高。三是大型烘焙加工厂,有独立品牌和自身渠道体系。

相对来说,前两种业态,产品灵活,个性化定制相对好实现,大型烘焙工厂的弊端在于受限于设备,市场反馈滞后,个性化需求很难被满足。

但如果把大型烘焙工厂供需匹配效率的问题做拆解,实际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否深挖需求、找准差异化,这一点决定了产品是否受市场欢迎;二是怎样确保上量,让工厂“开机器”,两个问题有本质上的联系,也有实践上的区别。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答案不一而足,食品行业很多优秀的成功案例都可以借鉴。

销售与市场:在品牌连锁店模式下,地方品牌要想突破区域天花板实现全国化布局,难点和机会点在哪里?

张游龙:对于想布局全国市场的地方品牌来说,亟需解决跨区域管理、产品研发落地及供应链三方面问题。在全国化布局下,原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框架需要重新调整,一旦管理失范,单店的效率、服务就很可能出现下滑,最终买单的是品牌。

产品方面,被地方接受的产品未必能走向全国,而一旦产品畅销,面对市场跟风、抄袭,就需要考虑,品牌护城河在哪里?该如何建立?供应环节中,一旦缺少强大的供应链支撑,全国化的梦想就是空中楼阁。

虽然如此,宏观环境下,品牌全国化依然大有可为。食品行业和电商、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的诞生,为品牌迈向全国创造了更多可能。同时,疫后时代的到来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疫情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过去,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多是到店购买,现在,很多消费者开始习惯了线上下单,线下自提。围绕这种改变,烘焙行业应该怎样进行创新、结合?这也是行业应该重点思考、积极实践的。

销售与市场:您的另一个身份是哼哈(深圳)展览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换个角度看烘焙业,从展商角度出发,新消费环境下,烘焙业品牌商对展商的诉求有哪些改变?

张游龙:本质上没有太大变化。品牌商对于展会的核心关注点,依旧是会展期间的流量以及通过会展能否实现资源对接,而这些恰恰也是衡量会展质量,评价会展公司策划能力的两项重要指标。

会展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创造并提供差异化服务,体现自身价值。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在保证“量”和“质”的基础上,为品牌商提供更多的价值赋能。

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升级,烘焙行业的消费红利和活力必将进一步爆发,未来的烘焙市场值得期待!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925036413

在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