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一切皆可数字化。

最近元宇宙的大热,让数字化的定义超出最初范畴。“数字化很大,宇宙都能装得下”,部分企业误入歧途,陷入数字化如何着手的困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企业数字化第一步从何做起?

从需求开始

数字化始于需求,形成产品或解决方案,落地于业务和管理。

先举个例子。A企业,接到某园区智慧化需求,奔赴园区现场找园区领导调研,调研完成后,A企业风风火火投入智慧园区建设,大干5个月后,将园区交付成果。园区领导找来入驻企业代表,找来园区运营人员,进行系统上线,希望大家把智慧园区系统用起来。结果企业代表认为表单太多,填写工作量大,还有部分涉及内部保密,拒绝使用。园区运营人员觉得系统流程复杂,不够简洁,也不乐意使用。A企业不得不对智慧园区系统进行回炉改造。

A企业的案例,在数字化过程中并不少见,需求调研和梳理不够扎实,大干快上建设,容易走偏。

梳理需求,不是让业务部门层层上报,也不是发个问卷调查让员工填写,更不是参照标杆照镜子自查。

需求梳理是项技术活,需求理不好,很容易走偏。比如:把症状当需求,或者把局部需求当成整体需求,或者把领导需求当成业务需求,最终导致数字化规划变形走样,成了“形象工程”。比如 A企业,把领导的话当成全部需求,忽略了其他用户的需求,导致系统回炉再造。

需求梳理,建议由数字化团队与业务专家结合进行需求梳理。推荐三个方法。

1.分应用场景梳理。

应用场景是什么?是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角色,要做什么事,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

比如:某个建筑设计师,接到一个新案子,想看看公司的历史设计库里有没有相似的案例,历史案例分散到公司200个设计师的电脑里,这200个设计师还分属于3个大的部门,设计师要么线下问其他设计师有无类似案例,要么通过微信群或者 QQ群问,这么做效率低,并且检索的精度低。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式的需求。

2.分用户层梳理。分用户层的目的是不遗漏其他角色需求。一个应用场景,参与的角色需求不尽相同。比如:业务操作层,需要的可能是提升效率,足够简单,或者不易犯错,免予处罚;管理内控层,需要的是追溯业务全过程,控制进度风险,方便奖罚;决策层,需要的是了解全貌、调度和指挥。此外,分用户层梳理需求时,还要兼顾外部用户的需求内容。

上文提到的 A企业智慧园区系统,企业用户是外部用户,而园区领导和园区运营人员则是内部用户。

3.MECE分析法梳理。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来自《金字塔原理》一书。这里指按照不同维度(比如事前、事中、事后)对某个复杂需求进行细分拆解,做到无遗漏,不交叉。

比如智慧园区,可以拆分成空间感知、设备感知、人员感知、能源感知、车辆感知、环境感知等几大类别。

需求调研,除了访谈似的问一问、听一听、记一记,还要到现场走查,看一看、想一想。场景再现,能够了解到现场的环境,对需求有更深刻的认知。信息越全面立体,越利于做分析,做出的解决方案也更靠谱。

需要强调的是,调研需求的时候,不着急确定解决方案。需求调研完成,要进行汇总分析,如有遗漏,要进行补充调研。

需求汇总完成,放到整体规划中,先想想这个需求值不值得用数字化的手段去解决,如果值得做,则判断优先级,明确解决方案。

找准价值

数字化不是赶潮流,不是花拳绣腿,一定是基于价值而生。那么,如何找准企业数字化的价值点呢?分享三个视角。

1.客户全生命周期视角。

这是一个外部视角。即从服务客户第一个触点开始梳理,梳理出客户全生命过程中的所有触点,围绕触点进行数字化。以零售业为例,触点有:选品牌、选址、装修、员工招聘、组货、上架销售等。以制造企业为例,触点有:产品设计、生产资料采购、部件代加工、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这些都是大节点,可以进一步拆分到更细的节点。

阿里巴巴的商业操作系统,为合作伙伴提供品牌、商品、销售、营销、渠道管理、服务、资金、物流供应链、制造、组织和 IT系统等11个要素的数字化服务,这就是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视角服务客户。

2.业务协同全过程视角。

这是一个内部视角。即梳理业务内部协同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找到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比如售前、售中、售后。或者是投放广告、分析商机、招商、签订合同、订单履约。

比如,某供应链平台,涵盖了采购商入驻、供应商入驻、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履约结算、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从采购到结算融资的全业务协同。

3.企业管理内控视角。

这是一个管理视角。即从组织管理视角,梳理人、财、物、业务的全过程,找到数字化的价值点。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共享财务、业务财务一体化,都是从企业管理视角寻找数字化的价值。

要找准价值点,还要考虑业务的融合和新技术应用,这里补充两个结合点。

其一,与点、线、面、体结合。

从外部客户、内部业务协同、企业管理三个视角,分别与点、线、面、体进行结合,梳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价值点。点指岗位级,线指项目级,面指业务单元或企业级,体指产业生态。

B企业是一家工程咨询公司,员工超过1000人,员工需要将多款软件的数据手工转换成指定格式填报到监管系统,每次操作少则30分钟,长则2~3天。数字化团队将这项工作研发成工具软件,在云端部署,转换一个格式只需要1~10分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这就是典型的岗位级的需求。

C企业的 S2B2C平台,由平台接收用户的全屋定制需求,然后将订单分拆给装修公司、家具公司、家电公司等,订单最后汇总到平台,交付给定制用户。这是基于产业生态资源的协同平台。

其二,与新技术应用结合。

从外部客户、内部业务协同、企业管理三个视角,与新技术进行结合,梳理数字化应用场景。新技术指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VR、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将物联网与供应链结合,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将 VR与教育培训结合,可以实现教育的多感官体验;将云计算和单机作业结合 ,可以大大提升单机作业的效率和协同度。

围绕客户生命全过程,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黏住客户就是价值;围绕业务协同全过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就是价值;围绕管理内控,控制住风险同样是价值。

此外,找准价值点还要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数字化的关注点不同。知识密集型行业,看重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果转化;资本密集型行业,看重的是风险控制;零售业,看重的是高周转率和客户黏性。

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对数字化的关注点不同。创业型和成长型企业,侧重的是效率和营销获客;大企业关注全面数字化价值、组织重构和数字化塑造的科技感知度。

厘清价值之后,就可以制订整个数字化的规划了,这里不重点阐述,咱们另外开篇。这里只提一句,做规划要明确边界,确定做和不做的范围,有时不做比做更难,更重要。

厘清路径

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是数字化演进的三重阶段,要迈向产业互联网,还有平台化和生态化。

做企业数字化,要知道此时身在何处,未来去往何方。企业数字化,基本有五种路径。

1.从无到有。即新成立的公司,或者老公司但信息系统基本空白,从无到有进行数字化的建设。

2.破旧立新。即老系统可用性差,需要推倒重做,这在企业数字化中也很常见。老的系统,架构太老、用户体验差,或者无法支撑企业商业模式变化,都需要重构。

3.从孤岛到互联。即公司信息系统基本完善,但系统各自运行,基础数据和权限管理都不统一,需统一基础数据、统一权限管理,为后续的多系统数据沉淀打基础。

4.从互联到数智。即公司各系统已经互联互通,但系统之间的交互没有形成数据沉淀,数据的价值低,需对数据进行建模,用于业务创新或者风险控制。比如美团的外卖调度、天猫的千人千面、抖音的精准推荐、金融公司的风控模式等,都是数智化的应用。

5.从自用到开放。即公司已经形成了数字化体系,将自身的数字化成果,包括信息化的产品和沉淀的数智模型对外开放。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战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制定自身数字化路径。

常规来讲,数字化的路径是层层递进的,不建议一步登天。

一方面,商业模式和运营需求太复杂,参与者短期内想不明白;另一方面,缺少运营能力,武器造好了没有作战单元,最后变成老虎吃天无法下口。

此外,企业数字化,是企业能力与数字化能力的融合。数字化的每一步都要与企业能力进行融合,才能1+1>2。如果企业只有业务能力,缺少数字科技能力,比如没有产品经理,没有研发团队,没有产品运营人员,要通过能力构建补充进来,否则企业数字化缺少数字化人才要素同样无法落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不是赶潮流,不是搞形象工程,要从需求和价值出发。

数字化是层层递进的,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结合自身资源务实而为。

数字化是企业能力的重构,数字化是提升竞争力的方法,要与业务能力深度融合。

如果做好以上三点,那么一切皆可数字化。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925036413

在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