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势变了
进入2021年,整个社会形势都变了:之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商业逻辑,之后可能是与主流理念背道而驰的。我们来回看一下2021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房住不炒,严控房价,让房屋回归居住功能;
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阿里、美团、腾讯、京东等巨头被处罚;
万科、苏宁易主,恒大风雨飘摇,国资参与托底与救助;
教培、房地产、游戏等行业整顿;
疫情持续,国内外冰火两重天,中国获得新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三孩政策放开,人口负增长却提前到来;
H&M等国际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中国民族品牌崛起;
中国传统文化出圈,河南卫视又火了;薇娅和潘石屹遭处罚,不合法经营者自食其果;
中美脱钩,中美之间目前已经划分出比较清晰的边界,包括资本边界、信息安全边界、技术边界、市场边界。
商业逻辑变了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的主基调。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从整体来看,经济形势没有太多走高的迹象,个人判断今年仍会是低谷缓行。从支撑 GDP的“三驾马车”来说,国内消费收缩且预期偏弱,中美高度摩擦之下国际消费市场不会有太高预期;在疫情反复和中美关系不稳定之下,投资环境没有太大改善;随着国外疫情蔓延影响产能恢复,国内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1.需求决定供给,消费主权时代
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商业供给却在持续扩大,供需结构转向需求方市场。尤其是 Z世代逐步成为主力消费群体,需求的个性化、线上化、互动化表现将更为突出。在过剩供给前提下,如何迎来年轻消费者,是每个商业操盘者都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以人为中心,人与场无缝衔接
取悦消费者,取悦年轻人。年轻人在哪里能获得喜欢的消费内容?目前来看,最好的体验还是在购物中心。不管是潮牌、时尚运动、潮玩集合还是美妆集合,购物中心都在极力满足年轻人对于潮酷类商品的需求;同时,购物中心也会最大力度地引进年轻人喜欢的娱乐体验服务业态:运动类,比如 BOMBOM? SPACE弹力猩球、 PARTY?KING运动街区、滑雪、马术、冲浪等;社交类,比如剧本杀、 VR体验、宠物空间等;娱乐类,比如魅 KTV、网咖、小酒馆等。
更有甚者,购物中心会利用自身建筑物业,塑造各种沉浸式体验空间,比如艺术空间、自然空间以及各类主题空间,以增强人与场交互界面的友好,增强场的体验黏性。
3.从商业产品到社会公共产品
我们去过很多购物中心,尤其是新近开业的商业中心,发现消费者在那里不用花费一分钱就可以享受许多体验,不少项目带有公共产品特点。比如重庆光环购物中心的沐光植物园、上海太古里的空中跑道、成都银泰 in的钟书阁书店。
作为上海地区的第一家太古里,前滩太古里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远洋太古里一样,均采用开放式里巷的建筑布局,合理规划出露天空间,给人提供足够的购物、休闲、娱乐、散步的室外场地。与此同时,它还在设计上汲取了成都远洋太古里街区的连廊设计元素,并套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现代风格外立面,建筑群连接着广场和公园,在建筑中穿插绿植,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消费者都可以充分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治愈。经典的开放式设计和里巷交错的布局,可谓集各大太古里的设计之长,给人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时尚感。在上海前滩太古里3.0版本定义的美好生活方式中,它不再只是一个购物中心,还做到了与周围社区的紧密相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轻松、时尚的环境,这里才能成为人们休闲社交的聚集地,年轻人来此的目的也不再仅限于购物,还能够在此获得更多丰富的体验,享受当下生活。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商业建筑对于城市来说,是承载商业功能的城市级公共产品。基于此,在建筑规划上,就需要弱化商业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边界,将商业的定义、功能和边界拓宽,达到商业与社区、城市生态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
4.购物中心成为生活方式连接平台
当购物中心只是作为建筑盒子时,它是冷冰冰、没有生命的;当购物中心作为一个商业体时,它是温暖的,能够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内容。购物中心不仅仅是开发商租赁商铺收取租金的商业物业,更是连接消费者和新生活方式的平台。并且,购物中心往往还会以时代为背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当下的消费者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购物中心就能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从本质上来说,购物中心连接供给和需求。
5.从建筑体到智能商业体
购物中心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大致算来仅30年左右,但是有几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非常快,二是迭代非常快,三是多元性。所以我们通常能看到一个新一线城市同时有很多商业中心筹备开业,既有城市中心的高端城市级标杆商业,也有区域级大型综合体商业,还有许多社区型小商业体,商业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
在智能科技和移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由于接受了世界科技和互联网的洗礼,消费眼光和要求越来越高。当商业进入下半场,红海竞争和优胜劣汰格局不可改变,商业门槛会进一步抬高。
商业建筑不再是基础意义上的建筑本身,需要与时俱进,将智能科技、环保生态、互联网、建筑美学等多方面融合创新,升级为智能商业体,实现可持续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6.从人、店、场、圈、网、链构建商业生态
商业生态系统,是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概念。所谓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担当着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但又形成互赖、互依、共生的生态系统。
中粮大悦城原总经理周鹏曾对此做过阐述:商业生态系统就像星空,有不同的星球,各个星体之间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保持了若即若离、互相赋能的关系。在商业领域,把客户、品牌、业态、网络、资本不同的圈层嵌套在一起,这个体系就能产生无限的能量。
首先,要搭建平台。在精进的过程中不停地创新,用平台思维抓住行业的本质,促进互联、互通,同时与时俱进,这是构建实体商业生态化的核心理念。
其次,商业生态系统需要从人、店、场、圈、网、链多个方面来构建。既要有宏观思维,又要把控其中的关键节点。
人和店组成了实体商业空间;投融是前端,投在哪儿,哪儿就是场;不同的场组成不同的商圈;通过商圈,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就是一个区块;链就是投融改管退。每个实体商业构成的商圈就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大平台,微观生态是人、店、场,终端生态就是圈和网。
7.公平性、共同富裕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评判
2021年,有不少明星、头部主播、企业因偷税漏税被处罚,也有不少互联网头部企业因垄断竞争受到处罚,还有不少企业因为慈善捐赠被消费者疯狂消费。2021年,不仅有疫情对商业和生活釜底抽薪般的打击,还有各种社会现象对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醍醐灌顶式的冲击。
去除唯利是图,回归商业本真,分享四点感悟:
一是守住底线,合法合规经营,包括依法纳税;
二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回馈社会;
三是坚持长期主义,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四是回归经营,关注产品。
新的一年,商业该怎么做
1.克服不确定性,稳字当头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企业投资和经营形势依然严峻。稳字当头,强化自身经营能力,守住企业投资边界,稳住企业经营边界,是2022年的核心原则。
2.回归本真,沉下来做产品、做好产品
2021年有不少标杆商业,开放创新、精彩纷呈,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把产品放在了第一位。做好产品,做好创新产品,几乎是所有标杆商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不管是上海前滩太古里、重庆光环购物中心还是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都为商业产品的创新做出了非常好的探索和实践。
3.不能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做企业不能脱离国家和社会,不能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2021年,有个别企业倒行逆施,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这类企业必将受到市场和大众的谴责和应有的惩罚。
4.求质为上,从量变到质变
对于商业经营来说,在经济低谷期,更要注重经营本质层面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保证经营现金流的稳定,这是企业命脉。其次,与合作品牌共赢发展,建立生态化命运共同体。再次,转换经营发展模式,需要从量变到质变,在规模量化基础上,更注重经营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5.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人民。以人为本,成为每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准则。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也要构建和谐企业。?
也许,2022年会更难,作为经营者,我们需要做好预期管理,打好提前量。守住自己,不超越底线、边界扩张;做好产品创新,做好基础经营;以人为本,打造和谐伙伴关系。即使在黑夜里,也有人和企业成为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