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在中国公共治理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而企业的作用也越发不可忽视。因此,如何持续激发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全社会在研发创新领域的投入水平,就显得务实而重要。
中国当前正在酝酿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事创新研发、基础研究的积极性,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相关工作。日前,国务院下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明确了各项政策措施的分工,以及出台的具体时点。
这些政策和措施涉及的中央部委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国防科工局、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等。政策措施涵盖税收、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中介服务等多方面,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有望在2022年6月底前出台,金融中介服务政策有望在9月底前出台。
多位受访企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反映,对于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他们最为关心的首先是与税收有关的政策措施。“目前,针对企业的创新研发,国家给予了一定的税收支持政策,如果能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位大型民营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首先,中央政府将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其次,中央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优惠;同时,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对企业从事创新研发、基础研究予以激励。
该项工作由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配合,在全年内稳步持续推进。多位企业界的人士表示,“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近年来,中国一直通过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予以鼓励。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99号文件,即《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通过实行提前清缴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的减免税额约3300亿元,已经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此前,在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就是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总体设计,同时按照基础研究的规律,强化战略部署。
在谈及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要着重做好的工作时,王志刚也专门提到了企业和社会资金的重要性。他表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央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记者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已经达到6.09%。
除税收制度外,金融服务如何支持企业创新,是企业普遍关注的另一要点。对此,中央政府也有考虑,将出台“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的相关政策。
该项工作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政策措施出台后,将在全年内稳步推进实施。
近年来,对于企业在基础研究、创新研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2年主要工作时也明确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这种重视收到了成效。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全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总数约860余项,其中有680余项由企业牵头,或者有企业参与。
了解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这类项目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由国家牵头出题或立项,由企业参与,与相关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共同完成;其二是由企业“出题”,或牵头立项,并以企业为主体参与研究、研发工作。
此前,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志刚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并且企业要作为研发的主体。同时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能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占有重要角色,比例已经达到76%。2021年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全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企业加强创新研发能够形成的“生态效用”。王志刚在此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些大企业周围总是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起就一些重大领域、重大问题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大挑战,从科技的维度来切入,提出科技的方法、科技的成果、科技的答案,来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