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科技创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这样的说法有些抽象,那么,十年之间,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恰恰形象地说明了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意义所在。

6月14日,中宣部举行第八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十年来,我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结构调整打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工信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强基础、促转型、增动能、提品质,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整体实现跃升。”她说。

在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结构调整是基础性的工作。一位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高管谈及此问题时明确向记者表示,落后产能不出清,会导致资金、资源利用的重复低效,因此,“转模式”之前,必须要“调结构”,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决心。

权威统计显示,2012年~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1.4亿吨的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推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2012年以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成为提振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力巩固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的占比基本稳定,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进制造业的高端跨越、智能升级、绿色转型。”徐晓兰说。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在结构调整“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为引领,全面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中国制造业十年间在多个难点上取得突破,一套以技术创新为主干框架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已经显现轮廓。

辛国斌表示,十年来,我们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创新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深海的“奋斗者”号成功万米坐底,到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到工矿企业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填补空白、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成功研制,再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重点难点技术的突破,带动了体系性的发展。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

“制造业水平体系性的提升,是进一步创新的保障。”一位航天工业系统的人士向记者评价。这十年来,让她直观感受最强的,是我国制造业体系中材料产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在材料产业水平较低的时候,一些方案受制于材料强度而无法实施,随着材料技术水平的突破,关键设备研发的攻关也就有了保障。”她说。

徐晓兰表示,我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一批关键的基础产品和材料,基本满足了国内的需要。布局建设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两个国家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200多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了125个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9个新材料的重点平台。

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已经实现翻番。

带动企业竞争力提升

在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体系已经初步成型的同时,以科技创新和研发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当中。这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大盘,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确保充分就业都有积极作用。

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是典型表现之一。徐晓兰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超七成是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的配套专家。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高于上市企业1.8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徐晓兰强调。

与此同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和升级,也是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在过去十年间,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

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也是制造业提升效率的路径之一。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工信部将继续全面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用足用好各类工具,千方百计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支持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确保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大盘的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925036413

在线
留言